私人银行:金字塔塔尖人群的财富管家(一)

 二维码

中国的私人银行业务起步较晚

最早的私人银行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主要是为当时的贵族进行财产管理。而在工业革命后,财富的积累使得私人银行得到了大发展。大约在20世纪,美国私人银行业务也开始逐渐发展壮大。目前,海外的私人银行业务已经非常成熟。瑞银,花旗,高盛等,都处于私人银行业务的领先地位。国内最早的私人银行成立于2007年,当时由中国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合作推出。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和交通银行也都于同年成立了私人银行部门,外资银行如花旗,德意志银行等也都在之后陆续开设了私人银行业务。


从需求看,中国私人银行的兴起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80年代从商的一批淘金者是第一批收获改革红利的,而后的制造业,房地产等其他行业则催生出一批又一批的高净值人群,为私人银行的发展做出了铺垫。而从资本市场的供给来看,2004年发行了第一支银行理财产品,此后财富管理市场便进入了高速发展期,随着公募,信托,私募,保险等兴起,各类投资产品应接不暇,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市场上产品的数量众多。而这也为私人银行发展带来了机会,即立足小而精,以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来满足那批金字塔顶端的高净值用户。

私人银行的门槛标准不一

对于私人银行客户也即高净值人群的界定标准有很多,国外一般将私人银行的门槛设置在100万美元,而国内的银行早先为争夺客户,则对门槛的标准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最低时甚至出现过300万的情况。而为了维护行业的良性发展,银监会在2012年施行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即私人银行客户是指金融净资产达到6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商业银行客户。此后,各家银行大多以100万美元,800或1000万人民币作为私人银行的资产门槛。


本文将私人银行定义为面向资产在1000万及以上的高净值人群,根据具体需求,为其提供资产投资与管理等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利用信托、保险、基金等一切金融工具维护客户资产在获益、风险和流动性之间的精准平衡,同时也包括与个人理财相关的一系列法律、财务、税务、财产继承、子女教育等专业顾问服务,其目的是通过全球性的财务咨询及投资顾问,达到保存财富、创造财富的目标。

资料来源:沙利文

(一)私人银行现状

中国高净值人群规模与资产

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我国高净值人群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至2016年,高净值人群数量由58.5万人增长至158万人,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2.0%,其中超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1亿)增长迅猛,在高净值人群中占比也逐年增加。而随着“一带一路,创业创新”的影响将持续深入,高净值人群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地域分布也将更加均衡。未来中国私人财富市场仍有巨大增长潜力和市场价值。根据预测,2021年中国高净值人群规模将达到346万人。

来源:招商银行《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沙利文

同时,高净值人群的增长也带来了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的大幅增长,2016年,中国全国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165万亿元,其中49万亿为高净值人群资产。自2011年以来,高净值人群资产规模在全国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的占比稳定上升,在2016年由2011年的25.4%升至29.7%;未来几年,随着高净值人群规模的扩大,预计该比例将进一步增长。

来源:招商银行《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沙利文

高净值人群有自己的投资理念

由于高净值人群财富管理的自主性很强,许多高净值人士还没有把财富交给金融机构进行管理的习惯。首先,高净值人群对于财富增值与再投资的意愿大于财富保全,另外,他们对于投资收益水平的要求也普遍高于社会大众,而对于自身能力的信心与肯定也让他们认为投资实业所能带来的收益会高于大多金融产品,他们能够通过个人的关系网络寻找到许多特殊渠道的信息与投资机会。最后,私人银行的现有队伍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和私密性要求也让高净值人群对于私人银行的接受度上打了折扣。


即使对于选择了私人银行的客户来说,也未必会将所有财富都放在一家机构进行资产配置,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在不同机构对大类资产进行配置,比如信托,券商,保险等非银机构也是高净值人群选择的对象,近两年保险产品对高净值人士的吸引力上升显著,尤其是保障型保险、投资型保险、赔付型重疾险、养老型保险等。

政策没有形成发展助力

银行虽然管理的资产规模最大,但并没有形成一家独大的场面。这或许也与中国现有金融体系分业经营的格局有关,银行在从事很多业务的方面都束手束脚,导致其只能选择与非银机构合作来进行跨牌照的经营,这直接导致了成本的上涨,产品的价格优势被蚕食。同时,对于私人银行业务也鲜有专门政策出台,其发展一直没有得到政府助推。最后,金融市场的不成熟也让银行的现有产品多集中于固定收益类,而非权益类产品,使得用户的选择也受到阻碍。



全球热点聚焦
底部导航
扫码关注
获取更多海外资讯

联系我们
合作邮箱:wizbirdge@sina.com

咨询电话:17854216281
商务合作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